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理论热点

强化理论武装 树立文化自信

 日期:2024-06-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两个结合”,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内在统一的思想体系,涵盖理论武装、舆论宣传、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繁荣发展、网络建设管理、文明交流互鉴等方方面面,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新时代强化理论武装、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徐江虹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现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并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其意义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八个字对这一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作出总结,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强调要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存在于世界华人范围内共同文化中的共同心理素质,不仅凝聚着世界华人的心,同时还激励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促进社会进步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华根脉,继承并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其精髓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批判和继承中做到文化扬弃。精神作为思想的灵魂,其本身是意识形态,只有同生产力相适应才会最大程度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辟出来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精神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创造,实现时代使命,成就历史文明。

  弘扬价值引领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创新。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持续发展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精神始终引领着中国人民进行着伟大的社会实践,民族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不断发展,从来没有固守一隅。这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不断调整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就是对全民族的精神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表明与民族复兴相应的文化复兴也到了重要时刻。这源于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已然彰显出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明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3年6月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

  促进交流互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期许。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际,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共产党针对世界发展局势提出的重要论断,也说明国际形势从“一家独大”的单极世界向协同共治的多极世界的转变。202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提到这一论断,进一步说明世界范围内各领域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了。中华民族承担复兴使命,海纳百川,放眼世界,以民族精神驱动的价值引领、融入世界文明,不仅将本国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而且进一步使民族精神在人类世界文明史中承担中国人应承担的文明发展使命,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个理念直接指出民族要团结、反分裂、促统一的民族共同繁荣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百年奋斗历程表明,中华民族在付出了巨大牺牲后选择了社会主义,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下,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重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实践中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资源建设研究(19JDSZK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肩负新时代文化使命走向民族复兴

  周明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中,思想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社会生活既璀璨多姿又夺人心魄,使得一部中国思想文化史异彩纷呈,铸就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特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凝心聚力共同走向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意识形态的建设关系到政党兴衰,关系到国家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用人民群众的语言讲人民群众的关心事,才能够真正做到心系民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群众的贴心人,厚植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的认同基础是促进世界范围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命脉。

  生产力的进步决定文化的不断创新,思想的不断解放,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从未停止过积极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强调“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升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体现了民心所想就是党的文化工作重点所向,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立足服务人民的文化思想必将得到最广泛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必须做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才能够服务最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够引领思想进步和解放,并且通过广泛的文化认同将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凝聚起来,共同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

  弘扬正气坚定价值取向。文化具有发展性、多样性、变化性的特征,这些基本特征又促进了文化复杂性和冲突性的特色发展,表现为媒介愈发达,互动就愈频繁,承载信息就愈多。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内容创作更加丰富,文化创新更加频繁,思想文化即将迎来一次带有数字特征的大传播、大发展,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意识领域树立旗帜,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与传统媒介相比,数字传播更为自由,数字文化领域的即时碰撞、多元融合成为常态,全媒体语境的发展给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形式上表现为政务透明化、经济电子化、传播数字化;特征表现是形式呈现多样化,涉及领域广泛化,触达目标终端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这就要求主流媒介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华民族年轻一代文化品格,这是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文化强国践行使命担当。思想文化作为文明的一部分,其独特之处是只作用于人,并且仅通过人来发生人、社会、自然的彼此交互,从而成就文明。文明不断累积的过程铸就了历史,辉煌的文明阶段往往标志着繁荣的历史阶段,反之,则是动荡和落魄的历史阶段。这就是文化的历史使命承担,代表着先进文化的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面前责无旁贷。

  由于文化涉及的领域涵盖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民风习俗等,因此如何最广泛地团结和影响最广大的文化团体及群众是当前文化工作最需要解决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七个着力”文化工作方略,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七个着力”是方法论,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提供了指南。“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主题实践也是中国文化以怎样的方式和面貌呈现在世界文化之林的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总体来说有两重意义:对内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凝心聚力,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一体;对外而言,促进世界人民和谐共处。在新的文化形势面前,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其不仅担当着民族共同繁荣的重任,更承担着中华民族如何在世界各民族中以怎样的民族品格屹立在世界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在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大国文化担当。

  (作者单位: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学院)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要坚持做到“三个统一”

  高文涛 唐诗芳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巩固发展社会主流思想和满足人民理论需求的重要任务。同时,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也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新时代对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理论宣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努力走近群众、贴近群众,在宣讲工作实践中坚持做到“三个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道理“讲深、讲透”。任何理论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立足本体文化的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必须坚持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坚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形成新的理论优势,把党的创新理论“讲实、落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魅力、实践伟力、时代活力。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工作坚持党性,就是指党的创新理论宣传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当前尤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要以加强党性教育、锤炼党性修养为最终目标,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做到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职责和重要任务。党的创新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就必须了解群众的理论需求,不断创新理论宣传方式,实现理论武装群众的目的。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坚持遵循宣传规律,把透彻的思想讲透彻,把鲜活的理论讲鲜活,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要把教育引导群众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把提高素养同满足需求结合起来,将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有机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坚持时代性与实效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要紧跟时代步伐,聚焦新问题,让人民群众全面了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从理论上讲清楚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等,充分发挥理论宣传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这就要求人们对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断进行调适更新。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就是要针对时代发展所呈现的具有共性特征的热点话题,及时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要深入把握人民群众深切关注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对其存在的思想困扰和理论困惑加以分析和思考,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群众心声结合起来,把党“想说的”和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的精准性。要分类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增强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的实效性。面对领导干部侧重讲政策,聚焦于“全”;面对专家学者侧重讲理论,聚焦于“深”;面对基层干部侧重讲社情,聚焦于“行”;面对青少年群体侧重讲故事,聚焦于“新”。努力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清楚、讲明白,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资源建设研究(19JDSZK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

  岳宗霞 潘碧莹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做好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也为新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一生的奋斗奠定基石”。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首要任务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进入新时代,要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积极投身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火热实践中。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是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理念、特色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深入学习革命文化中包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为民情怀、厚重的文化底色,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体现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特点,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发展方向的深刻内涵。要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底色,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中国文化中蕴含了对德的多重阐释,当代道德人格培养必然要重视古与今的思想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为政以德、任人唯贤、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精神品质和道德要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加强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要坚持立足时代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赋予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内涵。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通过思政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优良学风教风等途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要牢固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道德取向,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四个道德的有机统一。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校园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育人质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发展营养,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热爱伟大祖国,勇于砥砺奋斗,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使自己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资源建设研究(19JDSZK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