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当代价值
日期:2024-06-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为做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整理和传播工作,“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以下简称“术语工程”)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这些年来,作为国家语委“四个工程”品牌之一的“术语工程”稳步推进,目前已出版11辑、共计1100条术语。“术语工程”的核心任务是整理、诠释、翻译、传播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助力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媒体等在对外交往活动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历史与文化。“术语工程”的推出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当代价值”等一系列新的研究空间。对此,要分析、阐释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状况,深入挖掘其语言内涵和积极价值。
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有一大批名词性术语用来表达抽象概念,值得深入探讨。“术语工程”把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定义为:“由中华民族主体所创造或构建,凝聚、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词或短语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词。”比如,“术语工程”收录的“心”就是典型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自古至今都在使用。王阳明《传习录》中说,“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动者心也”。这与西方文化中强调“肉体与心灵二分”“心脑分离”“理性与情感分离”的观点截然不同。自古以来,汉语就把“心”和思维联系在一起,而且认为“心”是智慧的源泉,此类表达比比皆是,如“心灵”“心思”“心事”“费心”“操心”“尽心”等。当“心”与颜色词“红”“丹”“赤”组合时,可以产生积极的隐喻义,多喻指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不移,如“心红志坚”“一片丹心”“赤子之心”等。此外,“心”类词语跨越学科频繁使用(据不完全统计,“心”可以组成2400多个词、成语、惯用语等),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甚至是社会性评价意义。术语的使用既反映了社会的进程,也影响社会的进程。当下,我们注意到“心”的活态变化,如“走心”“空心族”“比心”“扎心”等都是近年来产生的新词。可以预测,未来与“心”有关的新词和文化现象还将不断产生。
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有一批谓词性术语构成了词族,其语义内涵值得考察。比如,“坚持”类词族极具当代价值。汉语有一大批与“坚持”有关的语汇,如二字词语“坚信”“坚守”“坚强”“坚定”“坚韧”“坚决”等;四字格“坚忍不拔”“坚持不懈”“贵在坚持”“穷且益坚”“历久弥坚”“意志坚定”等;习惯表达“坚持不下火线”“坚持就是胜利”“坚持不愿意放弃”“毫不动摇地坚持”等。《现代汉语词典》(2016)给“坚持”下的定义是“坚决保持、维护、不改变;坚决继续进行、不停止”。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从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建构,可以说“坚持”就是“人们对心中的理想充满热情,并为之持续地付出努力、克服困难的一种积极行为”。“坚持”类词语往往具有[+积极性][+态度坚定性][+时间持续性][+克服困难][+付出努力]等积极语义特征。从词源上来看,“坚”为刚也,刚土也,刚硬的土;“持”为握住,执而不释。从主体上来看,党、国家、民族、个人都需要“坚持”,党政方针里“坚持”是高频词,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群众路线”等。因此,“坚持”这类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其当代意涵值得挖掘。在描述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时,我们经常能听到“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这些表述确实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同时,“坚韧”也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是坚韧的民族。中华民族生命力顽强,越是危险关头,越是展现出韧性,越是能在恶劣的环境下繁衍生息。中华民族遇到过无数艰难困苦,但都挺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具有坚韧的品质。
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有一批术语蕴含积极的价值取向,与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优势和美德密切相关。比如,“理想”“希望”“幸福”“乐观”“目标”“感恩”等,揭示这类词语的积极特征,对当代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如通过最小差异对比法,与“目的”相比,可以发现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的“目标”一词,具有[+积极性][+层级性][+提供未来努力方向]等语义特征。当下,有些人往往只重视终极目标和结果,却忽略具体可及的目标。事实上,目标是分层级的,有大有小。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某个具体可及的小目标可能更具现实价值。“目标”的层级性告诉我们,可以从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开始,慢慢累积,最终实现自己的大目标。正所谓,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可能做成大事。研究发现,“目标”的具体化和数值化更利于目标的坚持与完成。所谓“目标数值化”,是指把要完成的目标用数值去划分并进一步完成。目标数值化是目标划分明确的一种做法,既容易完成目标,也可以收获较强的成就感。
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有一批术语与政治话语建构相关。从革命话语体系向建设话语体系转变的大背景来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演变研究值得深入探讨。比如,在共时层面,“战略”一词的当代使用,在语义上具有全局性、整体性、高度性、前瞻性、长期性等特征,是一个具有正向积极义的大词,“策略”“谋略”等都达不到它的高度;在句法上,“战略”充当中心语,显示出越是重要的领域越需要考虑战略问题,如“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军事战略”“文化战略”“安全战略”等;“重要战略”“基本战略”等高频搭配显示,“战略”都是重要、基本的。“战略”具有稳定的定语用法,表达极性高程度修饰义,如“战略武器”“战略物资”“战略家”“战略意义”“战略布局”等。“实施……战略”则是最高频的动宾搭配。在历时层面,语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词语反映社会的变迁,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时代特征。基于对党的五代领导人文献语料考察可以发现,“战略”的含义从最开始的“指挥战争的方针策略”发展为“决定全局的策略”,出现泛指用法。毛泽东同志早在1936年就高频使用“战略”,涉及定义、词族、极性程度义等用法,“战略”的“全局性”语义特征和价值方向较早得到定位。在“战略”“策略”“谋略”“方略”词群里,“战略”很早被确立了“大词”地位,并得到广泛应用。又比如,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艰苦”“奋斗”“信念”等是高频关键词。拿“艰苦”一词来看,如“艰苦的条件”“艰苦的生活”“生活艰苦”似乎暗示“艰苦”不是一个积极词汇,但为何党和国家以及很多大学校训里一再提倡“艰苦奋斗”“艰苦朴素”?对此,应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艰苦”本身并不好,但它却能够助推事业走向成功。
总之,要从多个方面揭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内涵,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到“两个结合”,增强文化自信,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型式语法视域下汉语易混淆词比较研究”(23BYY04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