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理论热点

中国当代语言应用的特点及趋向

 日期:2024-06-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语言应用是指语言及其知识和技术在其他各领域的应用。不同时代,语言应用具有不同的表现。随着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特别是与语言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中国当代语言应用除了语言出版、语言教学、语言培训、语言翻译、语言艺术、语言创意、国家通用语言推广等表现形式外,还出现了语言规划、语言战略、语言治理、语言扶贫、语言应急、语言测评、语言康复、语言会展、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智能等新的表现形式。

  特点分析

  中国当代语言应用与时俱进,总体上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关注社会。当代语言应用特别注重利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来帮助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比如,语言规划涉及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诸多方面,对语言及其应用进行规范。新中国成立以来,语言工作者们一直参与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为推进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化做了大量工作,编纂出版了不少高质量的语文辞书,为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又如,国家通用语言推广。1956年,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但我国存在多种方言,方言区的人民群众学习普通话存在一定困难。于是,方言区的语言工作者投身到“推普”工作中,研究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找出其对应规律,帮助人们解决学习普通话中的难题,使大家能够更快捷、有效地掌握好普通话,体现出语言应用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与此相关的是语言扶贫。近年来,语言工作者们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村电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服务,帮助他们具有国家通用语言沟通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农村电商人员能够更好地推销农产品、旅游服务人员能够更好地宣传乡村旅游资源、外出务工人员能够更快地找到工作,充分显示了脱贫攻坚中的语言之力。

  再如,语言应急服务。2022年4月“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成立,“主要业务是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及国家其他领域重要工作中急需克服的语言障碍,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方言、手语、盲文、外国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语言服务”。这也是语言应用关注社会的重要体现。

  二是心系家国。“家国情怀”是中国知识分子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体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秉承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语言应用中充分展现出“家国情怀”。当代语言应用具有“家”的情怀,从家庭语言规划和语言创意上就能得到体现。正如李宇明所言,“家庭语言规划关系到家庭语言生活、公民语言素养和国家语言政策与规划”。直播带货是语言创意的一种体现,是语言应用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与辉同行”“宁夏牧飒”等直播间,通过直播帮助全国各地的农民销售农产品,体现出了“家国情怀”。

  正如刘朋建所言,“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支撑”,怀着“家国情怀”的语言工作者们在进行新时代语言规划研究时,深入思考了“语言文字事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他们积极作为,全面科学研究阐释这一时代命题,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贡献了语言学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在进行语言推广、语言规划、语言战略、语言治理、语言扶贫等方面的工作时,牢记自己肩负的国家责任,坚持中国立场,坚守国家意识。

  三是胸怀世界。当代中国的语言应用具有世界眼光,语言工作者们积极探索如下问题:怎样加快提升中文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怎样通过语言推广、语言规划、语言战略、语言治理、语言翻译、语言出版等来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当代语言工作者具有世界眼光,从中国国情出发,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力度,加强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对外话语建设,通过各种努力提高国家语言能力。下面着重分析语言翻译、语言出版走向世界的情况。

  语言翻译使中国学术精品走向世界。从2010年至今,中国翻译工作者每年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将中国学术研究各领域的优秀成果翻译成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德文、日文、韩文等,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使更多国际学者了解和接触到中国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这扩大了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中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发展,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

  语言出版走向世界。这包括语言辞书、汉语教材、语言学研究成果等在国外出版或在国外发行。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的汉语教材为例,外研社大力开发优秀的汉语教材,通过国际合作将这些教材输入外国主流渠道,帮助世界人民学中文。这些教材走向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全球中文热对汉语教材的需求,同时也是中国语言文化输出的重要体现。

  汉语的国际推广、语言翻译和语言出版走向世界,是语言工作者对国家语言战略的贯彻落实。这样能够把汉语及其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国外,使外国公民了解、尊重和吸收中华文化,提高其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可以说,广大语言工作者们通过各种语言应用,推动了汉语成为全球重要交流语言和学术研究语言,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汉语的国际地位。

  趋向把握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语言应用将出现三大趋向。

  第一,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越来越多。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重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提出了“新文科”培训计划,将理工科的新技术融入文科课程,旨在培养能够掌握多种综合应用技能的跨学科人才。2018年,我国教育部召开经济管理类教指委主任委员联席会议,“旨在探讨新文科建设新路径,将新技术融入经管法文史哲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2019年,教育部和其他有关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020年,全国有关高校和专家共同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宣言指出“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

  当前的各种语言应用,本身就是语言学和其他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比如,“语言战略”为“语言学+国家安全学”,“语言治理”为“语言学+管理学”,“语言应急”为“语言学+应急技术与管理”,“语言康复”为“语言学+医学”,“语言信息处理”为“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充分体现了“文+文”“文+工”“文+医”“文+理”等知识或理论的交叉融合。正如李宇明所认为,学科的交叉,是当代学术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语言学发展的大趋势。未来在语言应用方面,学科的交叉会更广,语言学与理、工、农、医的交叉融合将更紧密,产生的社会效益也将更大。

  第二,更加注重实用性。当代语言工作者秉承“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当代语言应用中特别关注我国语言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自觉服务社会,主动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使语言学的成果惠及国家和社会。当代社会,语言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对人们的语言生活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比如,机器翻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工翻译,使不同语言群体的人能够自由交谈。而GPT等大型语言模型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与聊天能力。在语言教学、语言培训、语言扶贫、普通话推广等领域,虚拟教师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类教师,他们或作为智能学伴,为语言学习者回答各种知识性问题;或作为高级陪练,与语言学习者进行语言练习;或作为高级老师,比真人更有耐心地纠正学习者的语言错误;或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其他个性化服务,从而提升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正如李宇明所言,“人类不断创造各种语言技术以辅助语言应用、改善语言生活”。未来的语言应用将会越发智能化,各种语言运用也会更加注重对社会、对人类的实用价值。随着各种大型语言模型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各种与语言应用相关的领域,如播音、解说、广告、主持、陪护、陪聊、陪玩、客服、咨询、教育、翻译、导游、导医、导购等都将出现智能化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等也会因此更加便利。

  第三,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日新月异,我们已逐渐步入智能时代,语言应用也越发智能化。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推动了语言规划、语言战略、语言治理、语言培训、语言咨询、语言创意、语言翻译、语言康复、语言智能等语言应用领域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借助新科技的力量,未来的语言应用将不断推动“语言+科技”的融合发展,加速语言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将不断推进语言智能技术在智慧城乡建设中的应用,助力城乡智能教育、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慧康养、智慧物流、智慧社区等方面的建设,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语言需求,为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赋能。在新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跟随着科技发展的步伐,中国当代语言应用领域将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兴工业区的方言接触与语言变化研究”(20AYY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