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理论热点

数字技术与健康不平等

 日期:2024-06-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工业生产、城市交通,到教育学习和医疗健康,技术发展与社会环境交织互构,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在数字社会背景下,不同群体的健康差距将如何演变?将形成怎样的健康分布新格局?回答上述问题不仅有助于从健康不平等视角理解数字社会的变迁影响,也可为推动“健康中国”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数字技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万维网为基础,将各类形式的信息资源(如图片、文字、声音等)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的二进制编码数字,并对其进行运算、加工和存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都属于新一代的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带来的健康公平机遇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为医疗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信息条件。对医疗行业而言,数字技术具体作用于临床诊断、循证医疗、资源分配等场景。经由数字技术,个人的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用药记录等信息被转化成可识别的健康大数据。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理等数据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医疗建议和治疗策略,从而提高诊疗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和医疗差错的发生。例如,精准医疗以生命组学数据为依据,综合考虑患者在生物特征、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异性,对疾病进行精准分型、制定精准防治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不仅如此,借助深度学习等技术,研究人员能够对医疗大数据进行模型训练,从而为疑难杂症的识别分类提供支持。在医疗资源分配方面,通过整合多维医疗数据,在明确总体诊疗情况的同时,分辨疾病流行的地域、群体差异,有助于医疗资源更科学地分配到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是为个体获取健康医疗资源提供便捷途径,提升医疗服务的普及性和可及性。数字技术一定程度上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打破信息壁垒,促进资源共享。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远程医疗成为可能,人们无需前往医院就可以通过视频会诊、远程监护等方式获取医疗服务。特别是对偏远和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人们来说,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疗使他们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如在线健康资讯、医疗APP等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健康信息获取途径,促进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民众健康素养的提升。此外,人们也可以在互联网平台购买个性化健康计划、疾病预防类药物、监测可穿戴设备等,以增强自身体质并对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及时干预。

  技术的发展不仅受现有社会结构的限制,同时也会对所在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人们能够享受到的数字技术红利受现有分层结构的约束。由于缺乏对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程序的接触机会,信息弱势群体难以获得即时的医疗资讯。即便接入端差距已随着互联网普及、基础设施建设而显著改善,但因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导致的数字素养和使用技能差异,使得弱势群体难以筛选出有效的医疗健康知识,进而形成合理的健康决策。这些都会扩大群体间的健康差距。

  其次,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资源的分配模式,进而导致其他非预期后果。数字技术在便利生活、丰富娱乐休闲活动的同时,也导致了久坐不动、活动量减少等问题,这可能会引发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此外,算法的非中立性与健康公平要求的惠普性间的张力,可能将弱势群体置于被动地位。算法利用大量收集的个体健康数据对目标群体进行识别、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进行资源分配的预判、决策。但在特定的算法逻辑下,收入水平、性别而非实际健康状况等因素可能被优先考虑,导致健康资源向特定群体倾斜。另外,算法追求明确的、可测量结果,这可能导致情境性的疾痛体验被忽略,进而导致错误的分类。加上算法十分复杂、不透明且难追踪,其对健康资源分配及健康差距产生的影响将更为隐蔽,且难以评估。

  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及技术控制的有限性,增加了对未来健康分布格局的预测难度。“科林格里奇困境”(Collingridge’s Dilemma)指出,在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尽管我们对技术的控制能力相对较高,但相应的社会后果却难以预测;而当后果被发现时,我们已失去了控制它的能力。在生命健康领域,任何一项技术应用都可能对生命周期产生持久、长期的影响,并最终影响不同群体的身心健康和福祉。因此,在利用技术满足工具性需求的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社会结构、社会文化产生的冲击,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作者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