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理论热点

推动安宁疗护的中国本土化发展

 日期:2024-06-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伴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预期寿命延长,人们开始更多关注生命末期的生活质量。现代医疗技术在治疗疾病、维持生命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但有时也延长了临终者的痛苦。自20世纪60年代西西里·桑德斯(Cicely Saunders)在英国创办了第一座现代临终关怀医院开始,现代临终关怀运动逐渐扩展到世界范围,成为纠正过度医疗、维护逝者尊严的重要力量。研究发现,在老龄化加速、慢性疾病发病率提升和医疗资源匮乏的背景下,中国社会也有着巨大的安宁疗护需求。患者需要缓解痛苦,家庭需要分担照护重担,而国家也需要在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同时优化医疗资源的供给。但是,安宁疗护在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中国后一直发展缓慢。尽管在过去十多年间有了不少起色,但这项事业仍然面临种种制度掣肘和文化困境。因此,探讨中国到底需要怎样的安宁疗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专业的安宁疗护并不只是人文关怀。安宁疗护的对象是生命进入末期的老年人和危疾患者。这个人群往往受到严重且多重疾病和并发症的困扰。比如癌症晚期的患者,除了本身疾病的进展,大部分还面临疼痛、肠梗阻、虚弱、发热、胸腹水,甚至谵妄等多种问题,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而因其身体衰弱、营养不良,治疗和缓解症状的手段又受到极大的限制。很多安宁疗护机构把工作重担压在护理团队身上,但护理团队并不具备足够的医疗能力。临床上,哪怕处理其中的一种症状,如肠梗阻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要在有限的治疗空间内同时缓解多种严重症状。缓解患者的生理和精神痛苦需要相当高超的医疗技术和建立在丰富经验之上的“艺术”,需要一个全局的、整体性的缓解痛苦方案。目前来看,具有这样的技术和经验,且愿意投入精力来做这项工作的医生少之又少。专业性达不到,很多情况下就用人文关怀来弥补,但承受身体痛苦的患者其实无暇享受精神关怀。有不少试点照搬国外模式,引入心理咨询、芳香治疗等,但由于缺乏专业力量和文化接受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常沦为摆设。可见,发展安宁疗护需要专业过硬的医疗团队。

  其次,安宁疗护团队需要提升职业认同。安宁疗护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医疗技术中,而且体现在与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沟通与互动中,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但是目前要在国内建立和维系稳定的安宁疗护专业团队面临很多困难。安宁疗护的医护人员既要面对患者死亡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挫败感,又不得不接受安宁疗护科室在医疗系统内的边缘地位,个人的职业发展通道有限、晋升困难。此外,由于面对的患者所患疾病多种多样,但每一种疾病患者的绝对数量又不多,医护人员的专业定位不够明确,经验积累也需要较长的时间,职业认同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开展安宁疗护的科室收入偏低,在绩效考核中处于劣势,难以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人员流动性大,人才流失率高。因此,安宁疗护的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资格认证制度,更加合理的绩效管理,为从业人员提供明确的职业晋升路径。

  最后,安宁疗护布局在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更多投入和支持。由于三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且定位特殊,因此相关政策希望将安宁疗护更多布局在基层医疗机构。国内不少地方的社区卫生中心也在尝试开展和居家安宁密切相关的家庭病床、上门服务。但是,安宁疗护对医疗技术有一定要求,临终期患者往往症状复杂多样且身体护理和心灵疏导的需求大,社区的医疗和服务力量实际上力不从心。比如,社区医务人员有时并不具备处理某些症状的专业能力,有时受到药物供给的限制无法提供相应的治疗,有时基于法律和政策风险不敢对患者进行干预。如果在基层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安宁疗护,需要专业力量的有效支援,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和具有更多弹性的政策支持。

  目前,安宁疗护在我国潜在需求大,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需要更加适合本土医疗环境的发展路径和具体实践方案。建构本土化的安宁疗护实践不能照搬国外安宁疗护的固定标准和内容,而需要根据中国社会不同环境下的现实情况作出调整,特别是在乡镇及农村地区,需要设计简洁、实用,以缓解症状和提供照护为核心的医疗干预。这也意味着,安宁疗护服务应当是多样化、多层次的,照护网络也需要集聚包括家庭、社区、专业人士在内的更多元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目前安宁疗护的发展高度依赖地方政府和医院管理层的特殊支持,高度依赖有情怀、有能力的领军人物的贡献。未来如何更好地开展适合中国本土环境的安宁疗护工作?医疗机构走出安宁疗护的经营之困需要更多支持政策,比如增强资源配置与财政支持,拓宽安宁疗护经费来源渠道,同时通过改革考核与评估指标督促医疗机构落实对安宁疗护工作的拓展和扶持。与此同时,全社会需要接受生死观教育,为安宁疗护发展创造更友好的社会环境。此外,建立专业化队伍是发展安宁疗护的重中之重,不仅医务人员应当接受系统性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和沟通能力,国家更应出台具体的激励政策以提升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和职业荣誉感。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