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彰显负责任大国道义感召力
日期:2024-05-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系统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多角度展示我国已成为更具国际影响力、创新引领力、道义感召力的负责任大国。会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工作实践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必须做到坚持原则,在关乎人类前途命运和世界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上,要旗帜鲜明、站稳立场,牢牢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团结争取世界大多数”。
道义感召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具备影响力的重要表现,是在复杂国际局势中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前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共同建设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中国在加速演进的世界大变局中道义感召力与日俱增,正是源于中国始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表源于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国际道义的追求
常言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是指遵循正义和道德原则的行为准则。在国际关系中,道义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规范,被认为是对国际行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衡量标准。道义是人类社会的基石,国际道义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国家之间相互信任支持的基础。中国是有道义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道义的追求由来已久,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道义精神不断被传承和弘扬,作为文化基因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君子高尚行为准则的高度概括。《大学》中讲“国不以利为利,而以义为利”,即社会的秩序、国家的治理,文化的发展也应该以道义为准则。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正是基于道义而非利益的中国文化思想内核,为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和平、友好、开放、合作的大国形象。因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表很快得到世界人民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赞同和拥护。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国坚守自身道义,始终坚持立己达人、兼济天下,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切实拿出实际行动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向世界展示中国作为具有强大道义感召力的负责任大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国际公平正义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生动诠释大国道义担当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大国的样子既体现在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硬实力”上,又体现在人类情怀、格局担当等“软实力”上。大国之“大”衡量的不是谁的拳头之大更能左右国际地区局势,而是关注谁更能顺应各国人民普遍愿望,携手各国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指明世界文明进步方向。
不畏强权,敢于斗争,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在此原则引领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定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反对霸权霸凌,伸张国际公平正义。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底色,但坚持和平发展不能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坚定捍卫国家核心和重大利益,坚决反对任何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言行,坚决挫败外部势力干涉我国内部事务的各种图谋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正义行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中国也支持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共同走稳走好世界和平发展之路。毫无疑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良好示范。
主持公道,反对霸道,中国主张以政治外交手段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基于道义、理念的安全,才是基础牢固、真正持久的安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素来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正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以对话协商的和平手段解决国家间和国际上各种争端。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明,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作为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负责任大国,中国对国际热点问题的立场向来是从事情的是非曲直本身出发,独立自主作出判断,坚持大小国一律平等,坚守公道,不逐私利,充分尊重当事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中国始终秉持公理和道义,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是巴以和平的坚定支持者。中国两次提出关于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倡导落实巴以“两国方案”三点思路。在其他地区重大问题上,中国坚持实现半岛无核化,积极推动朝鲜半岛问题六方会谈进程;中国多方面劝和促谈,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中国积极倡议沙特和伊朗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正式恢复外交关系;中国反对以大欺小,恃强凌弱,敦促美国全面取消对古巴的经济、商业和金融封锁;面对频发的人道主义危机,充分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决不夹杂私利地对落难的朋友出手相援。中国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在一次次公共事件危机中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当前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十分确定的、主动的、可靠的道义力量。
合作共赢,团结自强,中国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切实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同时反对搞“又打又拉”的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拒绝以邻为壑、自私自利的狭隘政策,抛弃垄断发展优势的片面做法,倡导在国际合作中实现共赢、共享。面对近年来愈发来势汹汹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人类前途命运是选择独善其身还是同舟共济?展望未来,多边主义是完善全球治理改革的必由之路,一个分裂甚至对抗的世界必将把人类引入死胡同。2021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指出,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就是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切实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无论是应对眼下的国际问题危机,还是推动人类进步发展的美好未来,世界上的事都需要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人类前途命运应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推动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历史性变化,恪守公道正义已成为“全球南方”的共同主张。在中国的积极引推动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完成了《巴黎协定》生效以来的首次全球盘点,上海合作组织扩员进程稳步推进,金砖国家影响力日益提升。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站在国际道义制高点,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人民愿望,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确定的正能量。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历久弥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道义感召力才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共同坚持,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体现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人类良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大发展时代,又是大变革时代。携手共进的世界各国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凝聚起战胜困难和危机的强大力量,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不断迈进,就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