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执笔 绘精神图谱
日期:2024-04-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烟桥是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的拓荒者、“与中华民族共同着生命的艺术家”。他沿着“艺术为人民”的思想路径不断深耕,以先进的思想、坚定的立场、敏锐的眼光深入探索艺术理论、思考中国艺术现状及发展道路,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语境进行创作,其艺术活动蕴含着扎根时代、心系人民的自觉,铭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马克思主义是陈烟桥艺术思想与艺术创作的精神基因和思想资源。陈烟桥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出发,深刻理解并深入探究艺术的社会本质,力求充分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在其理论著作中,他结合大量中外文学史、美术史的具体事例提出,艺术受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如果艺术家为金钱、市场而创作,艺术就会衰颓。艺术源于社会生活、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是对社会的一种认识。在《论战斗的画家与绘画的战斗性》一文中,他批评多数青年画家受到传统士大夫阶层将绘画看作帮闲、消遣的影响,缺乏战斗原动力、战斗意识薄弱。在他看来,抗战的现实决定了中国艺术的转变。美术应顺从时代所需,体现鲜明的革命性、战斗性,因为只有能战斗才能把握变动的现实、接近社会的真实。因此,美术家作为美术创作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一员、人类精神价值的开拓者,应积极表现抗战主题,从国家和民族立场出发,用深邃的思想、强烈的情感激励人民奋起反抗。陈烟桥重视艺术对社会和人类精神改造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绘画是抗日救亡阵线的一部分,承担着教育大众、组织大众的责任,它暴露丑恶的现实,指示未来民族解放的途径给工农大众看。陈烟桥从民族精神与时代背景出发,让艺术承担起了关切民族命运、担当时代使命的历史重任。
现实主义是陈烟桥一以贯之的创作原则。陈烟桥认为,只有忠于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才能令人信服地表现社会现象。陈烟桥早年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和新兴木刻运动,奠定了“普罗美术”的创作观念。他不仅投身上海学生和工人运动,多次参加大规模反敌示威游行、为革命组织绘制宣传画、积极组织抗战宣传展览,以多种方式配合国家需要,增强抗敌决心和信心;他还积极参加多个木刻社团的组建,协助筹办“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上海进步木刻社团很快成为左翼美联活动的重要阵地,木刻青年经常秘密或公开集会,研究“普罗”艺术理论,用美术从事革命斗争,“创作了生动淳朴和富有真正革命光辉的作品”。
根植人民是陈烟桥始终坚守的初心使命。抗日战争时期,他经常深入穷苦民众,寻找创作题材,以实际行动践行“当革命时,木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的教导。他以清醒的斗争意识和心系人民的情怀,使木刻真正成为大众的艺术。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上海画坛的沉寂、消极,他批判性地指出艺术停滞不前,除缺乏物质支持外,还和画家不敢正视现实、闭门造车、模仿欧美流派有关。画家没有到人民中间发现美,没有吸收民间、民族文化,所以作品不够鲜活。人民是艺术的土壤、艺术家的母亲,艺术家应向人民求教,将自己的灵魂与人民的灵魂相连,学会人民的心灵语言,与人民一起争取崭新社会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陈烟桥全心全力投入上海美术的整顿与改造,他积极组织能反映新中国新风貌的连环画和新年画创作,将目光投向民间文化。他与陈秋草、邵克萍深入华东地区,调查、搜集数千件民间美术作品,编选并出版了《华东民间年画》;20世纪60年代初,他带领广西艺术学院师生成立广西美术采风队,多次去偏远山区抢救、收集、整理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遗产,留下了大量兼具艺术性与学术性的珍贵手稿。陈烟桥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以普通百姓能看懂为目标,立足社会现实、服从时代需要,自觉“把人生追求与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文化使命和社会担当。
关切时代洪流中的人民命运与生存状态是陈烟桥艺术创作的内在逻辑和根本立场。在早期作品《拉》《工人》《流离》《天灾》《失望的人们》中,陈烟桥通过表现愁苦、愤懑、忧伤的面庞,展现了工人、农民的苦难生活,对被压迫阶级的不幸给予了深切同情。在抗日战争时期,敌军轰炸、救亡歌声、军人英姿成了他作品的新主题,《一·二八回忆》(组画)、《东北义勇军》《在冬夜里》《营火》等作品揭露了日寇的侵略暴行,表现了革命斗争的艰辛,颂扬了军民团结一致反抗侵略、誓死斗争的历史场景,真实反映了民族救亡的时代背景和人民呼声。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诸多针砭时弊的漫画作品,如《关紧点,不让它漏一滴》《还是安步当车》《紧急措施以后的杰作》,控诉了反动派压迫百姓的丑恶行径,表达了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反抗反动统治。《迎接新中国》《解放军与农民》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人物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充满了对新中国的企盼。陈烟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木刻、漫画作品构成了珍贵的视觉革命史料,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众志成城、风雨同舟的历史画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反映新的时代风貌、探索民族化表达成为陈烟桥艺术创作的新方向。他深入工地、农村,以极大的创作热情完成了《初制水轮泵》《佛子岭水库》《工地》等作品,他以建设中的工人为主角,描绘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篇章,表现了祖国蓬勃发展的建设场景。到广西工作后,乐观主义和抒情是他少数民族题材木刻的基调。《巴马春耕》《高山之歌》等以当地独特的丘陵地貌和梯田为背景,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牧歌景象;套色木刻《剥玉米》《归途》还表现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绚丽色彩和经典纹样,展现了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怡然自得、悠然恬静的幸福生活。陈烟桥紧扣时代脉搏,用画笔和刻刀描绘了中国人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变化。
回顾历史,重温陈烟桥的艺术思想与创作,可以发现,立足时代、根植人民是其矢志不渝的精神坚守。艺术回应社会需求、描绘时代和人民的精神图谱,既是历史回响,也是时代号角,应成为当下美术工作者内在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使命。
(作者系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