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在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研究》
日期:2024-03-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按照社会影响理论的说法,不断接触或互动会使人们在信念、态度和行为等许多方面越来越相似。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种族、不同地区、讲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情感的人群之间,相似的东西总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意义上,全球化一直存在,只是在二十世纪中晚期戏剧化地加快了速度,显得特别喧闹。
这种宏大叙事后面包含了许多更具体、更生动的故事。人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理解、接受或抵制陌生的人群和文化?马可·波罗是否真在中国生活过十数年?他怎么会知道许多中国和东南亚诸国的朝廷礼仪、风土人情?那些驾船而来、九死一生的日本遣唐使,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在大唐学习?唐人的哪些东西被带回列岛,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哪些东西未能被重视或接受?为什么同为朝廷外派大员,郭嵩焘和刘锡鸿看到的大不列颠有极大的不同?他们日后各自的际遇与清朝的命运有着怎样的关系?庚子赔款资助的清朝学童怎样面对大洋彼岸那个陌生世界?他们的所闻所见对自己一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又为中外关系、为中国现代史留下怎样的痕迹?对于我来说,这类故事的吸引力不仅在于生动,也在于透露出有趣的局部机制,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宏大模式正是从这些个体化的机制中涌现出来。在这样的期待中,我读了綦天哲新近出版的著作——《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在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研究》(下文简称《在华留学生》)。
《在华留学生》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留学中国的外国学生。所谓特殊,是说这个群体在中国居住和学习的时间相对较长,其中不少人懂得汉语,在华期间接受过中国式的教育,同中国老师、同学有较多接触;来华之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中国至少已有一些兴趣并抱有了解中国的愿望。依此推测,有很大的概率,中国经历会给这些年轻人留下深刻记忆。进一步推测,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在商业、教育、社会管理或外交等领域,成为母国和中国交流的“桥梁群体”,有机会“外溢”在华留学时形成的中国印象,进而影响母国和中国的交流。《在华留学生》的研究对象选择有明显的价值和现实感。
綦天哲在上海交大接受传播学博士训练,《在华留学生》因此有着社会科学方法的色彩。作者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十余所高校中,招募到一千多位留学生参与调查,用量化方法分析留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以及背后的原因。在研究中,作者还使用了一组质化研究的方法,诸如深度访谈、扎根理论,以及近年来流行起来的网络民族志观察。特别突出的是,作者对三十位留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量化方法带来的片面性。采用混合方法,多地抽取样本来考察留学生对华态度的研究并不多见。多方法、大样本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研究的说服力,也让我看到了一个资金拮据、人脉有限、四处奔波的青年学者充满热诚的学术投入。
对我而言,《在华留学生》最有趣的部分是对抖音制作的考察。通过对六十位留学生抖音视频博主的参与式观察,作者探讨了抖音视频制作对视频博主涉华态度的影响。这种探讨十分有趣,因为将留学生抖音制作与其对华态度加以联系的研究尚为空白(至少,我未曾见过)。由于这种新的传播形式正以山呼海啸之势占据越来越多的媒体空间,跨文化交流受其影响越来越显著应该不是妄言。从这一切口观察外国留学生对华认知和态度,我不敢肯定《在华留学生》是第一例,但至少应该是最早的尝试之一。作者的尝试带来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发现:通过制作抖音视频的“文化展演”,留学生博主提高了对中国文化的喜爱程度,也强化了中国观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我期待《在华留学生》是綦博士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美好开始,因为即便在此书已经给出的研究框架中,尚有许多可以深入挖掘的空间。例如,研究中的调查对象在最具国际化的三个城市中生活、学习,而中国幅员广大,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民风民俗、地域文化差别很大,这种生活环境的差别会给留学生的中国印象带来什么样的差别?基于《在华留学生》的调查样本分布,难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再如,研究发现制作抖音的留学生表现出对中国社会更强烈的热爱之情,这是他们真情实感的表达吗?还是因为他们知道中国观众喜欢他人赞美自己的祖国,视频制作者为了流量而夸张地表达这种热爱?是不是由于表达和流量之间形成的这种交互反馈,留学生抖音视频才得以成为外国人拥抱中国文化的靓丽风景?这种更深入的机制性探讨,不但有意义,也十分有趣。
我期待《在华留学生》是个美好的开始,更因为跨文化研究需要持之以恒。虽然以特朗普主政白宫为标志,曾经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似乎出现了颓势,但作为历史过程,它不会真的结束。因为人们一旦发现了彼此,交流就无法彻底消失,无论接触的形式是贸易、战争、技术、移民,还是文化和艺术,无论动机是对新颖的好奇、对财富的贪婪、对权力的追求、对光荣的渴望还是对苦难的逃避。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不同人群怎样接触彼此,欣赏彼此,人们怎样才能化解隔阂、抑制冲突,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是善莫大焉的好事。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