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首页

头条新闻

王京生:曾被视为“文化沙漠”的深圳,文化何以自信?

 日期:2022-06-20   来源:读创文化广场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魏沛娜

“文化自信对深圳尤其重要。这种重要不光是靠热情解决的,必须有理性地分析,然后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格局。”6月18日,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总顾问王京生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我们的文化何以自信 ”为题,阐析深圳文化发展的特征和文化自信的依据。

微信图片_20220620112336.jpg

讲座开始,王京生首先借助西方三大哲人苏格拉底、尼采和萨特的三句话阐释文化自信的重要。他解释说,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可以对应文化自信。只有清醒的认识自己,才知道自己应该走什么路;尼采的“实现你自己”可以对应文化自觉。锻造自身文化特性,确立文化发展战略,寻求文化支撑;萨特的“超越你自己”可以对应文化自强。确立文化发展的目标,实现文化主权。王京生表示,文化是治国方略中最基本的东西,也是一个国家昌盛的最基本因素。确立文化自信是深圳文化发展的逻辑起点,决定着城市文化建设的眼光和格局。

然而,深圳一度被认为是“文化沙漠”,既然是“文化沙漠”,哪来的自信?按照文化沙漠论,深圳就没什么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又哪来的文化自觉、自强?王京生坦言,其实这是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深圳来之前就遇到的问题,也是他这些年苦苦思索并且最终要找到答案的问题。

王京生表示,深圳发展文化,首先就要破除“文化沙漠”的论调。而“文化沙漠”的背后又与文化积淀和和文化积淀论有关。在他看来,文化积淀确实非常重要,但绝对不能被无限夸张,例如偏执地认为一个城市和国家的文化强弱,主要是靠文化积淀。经济可以快速增长,文化只能慢慢积累。又如把文化积淀看成是文化发展的唯一根据。

王京生指出,事实上,整个世界的文化并不是简单的积淀过程,而是丰富的流动过程。文化在流动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甚至比产生它的本土,生长得更茁壮。而且文化在流动之中,去弱存强、去粗取精。简言之,文化流动,而不是文化积淀,造成了文化的繁荣。也就是说,文化流动是文化自信的依据。

尤要一提的是,王京生对文化流动论研究已久。1996年,他提出“文化是流动的”观点;2013年出版专著《文化是流动的》。王京生认为,文化流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城市之间的文化竞争,不仅表现为文化存量之间的竞争,更表现为文化增量之间的竞争。凡工商发达之地,必文化流动之邦。他强调,文化流动是创新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和支撑。而文化流动的五要素包括:一是区位与物流,二是人口,三是技术与传播,四是文化产业,五是文化自觉。

王京生表示,深圳文化生成得益于两个环境,一是国家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大环境。从一开始,深圳文化的基因里就流动着改革开放的血脉和价值观念。深圳是改革开放的长子,也是改革开放的缩影。这种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大环境下的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文化面向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二是毗邻香港的地理环境。深圳是最近距离接触香港的城市,直接面向世界,也是改革开放第一扇打开的窗口。这样的地理环境,让深圳最早接触到新鲜空气,包括科学技术,也包括文化和价值观念。

“再过几十年,站在这座城市的最高点上俯视,我们将肯定地惊叹,它已经面目全非,正如我们在20年前甚至是10年前无法想象这座城市今天的面貌。但是,深圳人文精神发展的历史,将无可动摇地证明,这座城市崛起的这20年甚至10年,是它永不会磨灭的辉煌时期。拓荒者一批一批地到来……”王京生曾在《真理是朴素的》一书的后记中如此写道,当天讲座结束之际他再次念起这段话,让人再次对深圳文化的发展充满自信和憧憬。

审读:谭录岗

  读创编辑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