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首页

头条新闻

彭立勋 | 以中国特色美学拥抱世界美学

 日期:2021-11-15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图片

彭立勋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长期从事美学研究。

  

以中国特色美学拥抱世界美学

图片

  

图片

中华美学学会成立已41年,新时期中国美学已走过43年。43年弹指一挥间,但是,中国美学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和进展就是中国美学的开放性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美学拉近了和世界美学的距离,开始拥抱世界美学。这在43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上世纪80年代,我们陆续介绍和翻译了一大批外国美学著作,令国内美学界大开眼界。其实,那些美学著作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以前出版的,有些还是上世纪初出版的。有些我们感到新鲜的观点和提法,外国上世纪初的著作中就提出来了。可见距离之大。后来就完全不同了。举一个亲身经历的小例子:1992年我受邀到西班牙参加第11届国际美学学会会议。会议主题是"美学的现代性”。第一天大会几个主题报告,探讨了什么是美学现代性、美学现代性和美学传统、美学现代性和现代文化、美学现代性和艺术现代性、美学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等当代美学前沿问题。特别是后现代主义,会上有深入讨论,形成针锋相对的看法。但是这些国际美学界的热点问题,当时国内美学界已经有反应,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和美学,已有学者出版了研究成果。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 ,美学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便逐渐成为国内美学界的热门话题,一时间以此为题的论文接踵而至,专门的著作也有多本问世。其步伐之快,让人感到意外。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头20年以来,国际美学界的新思潮、新理论、新的美学门类等,迅速被国内美学界引进和接受,诸如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等,都成为国内美学研究热门,不仅和国际美学同行同步发展,甚至有超过之势。和世界美学相沟通,协同发展,是当代中国美学的一个巨大进步。

图片

可是,与此相联系,中国美学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存在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成功实现中西融合,推动中国特色美学建设问题。关于中西美学融合,40多年来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绩。比如关于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就出现了不少有深度、有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新时期美学研究的一个亮点。但是中西美学比较研究可以推动中西美学融合,却不能代替中西美学融合创造新的美学理论。从总体上看,中西美学融合仍然不尽人意,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将西方美学理论当作一种普适性的范式和范本,盲目照搬;并且以它为原则和标准去衡量和硬套中国美学,"以西格中”等问题,就仍然存在,而且变化了内容和形式。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中国特色美学建设。

图片

我最近几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为此专门研究了上一世纪前期中西美学结合的做法和经验,特别研究了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前辈美学家对中西美学结合的探索经验。他们虽然也存在不足,但在融通中西,以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美学之木上,却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重要成果。我发现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在今天发扬光大并不容易。这几位前辈美学家都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美学、文艺的素养,从小就受到中国文化典籍的滋养和薰陶,中国文化、哲学、美学的精神巳经深入到他们的骨髓和血液中了。所以面对西方美学,能够运用自如地将它吸纳和融化到中国美学中来,形成有中国特色和味道的美学理论。比较而言,我们这些后来的美学学者很少人能像他们那样,所以要做到中西融合,天衣无缝,以中化西,很不容易。

图片

中西美学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要成功实现中西美学融合,需要做好两个跨越。一个跨越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传统美学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并对其进行补充、拓展、完善,突显其当代价值和意义。这是跨时代的改造工程。有了这个跨越,中国美学才能走向当代,走向世界。另一个跨越,是打通中西美学在文化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上的间隔,通过平等对话达到相互融通,使两者互鉴、互识、互补、互融。这是跨文化的互动工程。有了这个跨越,西方美学才能为我所用,融入中国特色美学创造之中。通过这两大跨越,去开辟中国特色美学的创造和创新之路,是当代中国美学学者的历史责任。因为我们希望的中国美学,不仅仅是拥抱世界的美学,而且是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拥抱世界的美学。

(以上是彭立勋教授在中华美学学会第九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时代中国特色美学基本问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