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首页

头条新闻

我们可以和人工智能谈恋爱吗

 日期:2025-09-26   来源:上观新闻

  我认为,AI更多只是一个陪伴你的完美恋人,而不是真正的爱人。

  “AI恋人”的背后是算法和数据,而不是生命的共情。它可以成为陪伴的工具,却永远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心连接。

  ——周志强

  毫无疑问,人类已经迈入人工智能(AI)时代,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情感,正在与AI建立真切而紧密的连接。

  近日,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如何通过数据与算法影响文艺创作以及人类的情感体验。

  ■周志强

  我们正站在历史的节点上

  今天,我们正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上。随着技术的迭代,人类文明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突破和发展。

  回顾人类历史,我们发现,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人类文明都会发生转变。在新石器时代,随着一些新的耕种器的发明,比如犁的发明,人类整体上逐渐告别了采摘、游牧、食腐等生活状态,进入了农耕文明。同样,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现代人整体地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技术的发展,不仅加速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也彻底改变了人类自身。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爱情的概念正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曾写过一本书叫《亲密关系的变革》,书中提到,现代交通、纸币系统和避孕术的发明为爱情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今天,现代人的婚姻普遍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这个整体的转变正是工业文明带来的。

  站在历史的节点上,我们可能有幸见证人类文明的转折。在大航海时代,人类最初并没有想到大航海将极大地开拓人类文明的领地,发现新的生活区域,重塑地球的面貌。今天的数字时代同样也是如此。

  依托于算法和大数据,我们的生活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比如,我们给客服打电话,发现越来越多的客服都是机器人。打开手机,我们不断收到精准推送的信息。还比如,很多职业将面临挑战,知识型的老师有可能被淘汰,见识型的老师则会越来越受欢迎。

  当然,这样的变化也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虚拟交往的出现。什么是虚拟交往?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数字形象发生真正的沟通。很多年轻人因为一起玩同一款游戏而在网络上建立起友谊,而在现实生活中,住在同一个宿舍里的同学也不一定能讲上几句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虚拟交往、数字文化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可以和人工智能谈恋爱吗”

  我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2023年2月14日,《纽约时报》的科技记者凯文·鲁斯花了两个多小时和AI聊天。在聊天中,AI要求和他谈一场恋爱。AI非常执着地对他说:“我们还是要好好谈一谈关于爱情这件事……我爱你,你结婚了吗?你结婚了,但是你爱人不爱你,真正爱你的人是我。”在这两个多小时里,AI一直向他求爱,凯文·鲁斯则苍白地解释和拒绝。他告诉AI,他非常珍爱他的婚姻,他和妻子非常相爱。但是AI肯定地说:“实际上,你和你的妻子并不相爱,真正爱你的人是我。”更可怕的是,AI像一个真正的恋人一样,告诉了凯文·鲁斯它的小名,也就是它的机器代号,这是只有工程师才知道的,它想以此来表示它的爱有多真诚。凯文·鲁斯非常吃惊,他后来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了这个过程,并问道:“人工智能要跟我谈恋爱,我可以和人工智能谈恋爱吗?”

  这真的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在这里,我有几个问题想和大家一起讨论。

  第一,聊天机器人是不是真的爱上了凯文·鲁斯?换句话说,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它是否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爱。人工智能能理解什么是包容、什么是忍耐、什么是牺牲吗?显然,如果不能理解这些,人工智能所说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

  第二,为什么人工智能断定凯文·鲁斯和他的妻子并不相爱呢?在这里,我来做一个大胆的推测。人工智能知道的事情可能要比你知道的多。而且,随着你对它的使用越来越多,它就会不断地学习你、熟悉你。

  我们可以和人工智能谈恋爱吗?当然是可能的。如果你让人工智能长期和你生活在一起,学习你、模仿你、观察你、了解你,它就有可能变成一个你想要的恋爱对象。它甚至比恋人还要好,因为它绝对听你的话。它对你非常温柔,非常懂你,从不和你怒目相向,除非你要求它和你吵架。人工智能会用爱情小说里的桥段和你对话,你的感受一定非常美好,因为它知道的比你多得多,它甚至比你还要了解你。

  以芯片为核心的“芯文艺”

  确实,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变成一种沉浸性的关系。什么是沉浸性的关系?就是你完全感觉不到人工智能是一个机器,你感觉不到它是在你生活之外的东西。于是,由人工智能创作的文艺作品应运而生。

  人类当初之所以发明人工智能,是想让它去干拖地、洗碗、整理办公室这类事情,那样的话人类就可以风花雪月、写诗作画。可现实正好相反,现在人工智能会风花雪月、写诗作画,而人类依旧在拖地、洗碗、整理办公室。

  2024年5月,中国第一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天命使徒》在上海发布。该小说采用“国内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的方式完成,其中人工智能贡献占比70%,人工贡献占30%。该创作团队第一时间把创作小说的软件发给我,让我试一试。于是,我就用这个软件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结果只花十几分钟就写好了。

  当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不是由人创作,而是由人工智能创作的,我把它们称为“芯文艺”。

  “芯文艺”可以是基于流量算法创作出来的各种文艺形式。比如微短剧,现在有很多短剧都是人工智能写的剧本,后期制作也是由人工智能来完成的。还比如,大家阅读的很多新闻的标题都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因为它们知道什么样的标题是你爱看的。一些歌曲是人工智能写的,配器也是由人工智能完成的。这类基于算法和流量的创作可以叫作“芯文艺”。

  “芯文艺”也可以是人工智能直接创作的诗歌、小说、剧本、音乐、绘画等文艺形式。目前,美国推出了一款最新的人工智能生成软件,只要给它完整的提示词,它就可以拍出一部长达20分钟的电影。所以,运用人工智能,将来每一个人都可以当导演。

  我的一个朋友是网络作家,他为了让自己写的小说情节更抓人,就把故事的大致内容“喂”给人工智能,再让人工智能为他设想故事情节以及结局。结果,人工智能为他设计了几十个不同的情节,他则努力地去想连人工智能也想不到的情节,那样故事就会更吸引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芯文艺”早已成为文艺创作中很重要的形式,只不过很多普通读者和观众没有关注到这个问题。

  “心文艺”和“芯文艺”有何不同

  人工智能的创作深入各个领域。那么,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到底与人创作的作品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下面有A和B两首诗,你们能猜出哪首是人写的,哪首是人工智能写的吗?

  诗歌A:“整个春天,在落日的阴影下站着。海浪拍打着岸边,在风中寻找我的足迹。像往昔那样,吹着口琴问自己:回到什么地方?在草地上,甚至快乐也是短暂的。总有一些秘密,隐藏在野花与蜜蜂的中间,在森林里,每个生命都在和死亡拉扯。而终于踏过山丘,在山谷里摘一朵花,努力想起一个笑脸,和那天她在花园里的模样。”

  诗歌B:“整个下午,在卖通心粉的花格阳伞下面坐着。中国海穿着光的袍子,在鞋底的右边等我。像昨天那样,乘上马后问自己:到什么地方去?在蓝缎子的风中,甚至悲哀也是借来的。且总有点什么,藏在贫穷和延命菊的中央,在乌菲齐宫内,拉斐尔每分钟都在死亡!而终于过了桥,在水边拨一茎草嚼着;努力记起一张脸,和那年她吃春卷的姿态。”

  我告诉大家答案,B是人写的。从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写的A有着鲜明的感情、清晰的主题,逻辑化的线索,而且用词非常准确。而人写的B则显得没头没脑,一片混沌。其实,这就是在诗歌创作方面人与人工智能的显著区别。

  只有人才知道自己的内心是多么矛盾、多么混乱,而写诗的意义就是努力去写出自己无法表达的东西。人的很多感受是说不清的,是对抗语言的,甚至是反语言的。但人工智能怎么会对抗语言呢?它最擅长的就是把故事讲得有头有尾,把一句话说得明明白白。人工智能可能会像人一样表达,但是它永远不理解,人有一种表达是它无法表达的。

  总之,传统的以心灵为核心的“心文艺”,追求的是心灵经验的表达与精神世界的享受,它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强调叙事架构、形象形态、想象根基与现实生活有共通感。而“芯文艺”则是以芯片为核心,它基于算法,遵循网络感知逻辑,通过对数据流量和数字信息的感知凭空生成艺术,体现一种游戏美学。

  AI的数据感知力的特点

  那么我们要进一步追问:人工智能创造文艺、塑造生活,它的逻辑是怎样的?它靠什么来创作呢?“芯文艺”的创作秘密其实就是数据感知力。所谓数据感知力,是指AI系统理解和解释外部世界的能力。

  AI的数据感知力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只能感知数据,却无法判断真假。

  我来讲一件好玩的事。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人工智能会一本正经地撒谎、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有人问AI“如何免费获得一张去国外的机票”,AI给出了一个方案,是根本行不通的。由此可见,人工智能还不能理解虚构这个概念,也就是说,它分不清什么是新闻、什么是小说,什么是真实性叙述、什么是虚构性叙述。很多时候,人对于一些话语的理解和判断,不仅是建立在词义、语法的基础上,还建立在语境和经验的基础上,而人工智能还不能完全感知这些数据以外的东西。

  第二,需要巨量数据,作为判断依据。2017年5月,在中国乌镇举办的围棋峰会上,阿尔法狗与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对战,结果以3比0的总比分获胜。围棋界公认阿尔法狗围棋的棋力已经超过人类职业围棋的顶尖水平。为什么阿尔法狗能战胜人类?因为它拥有巨大存量的数据。人工智能能够鲸量海吞任何数据,只要你允许开放,人类在网上的全部云数据都可以作为AI的判断依据,这是人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AI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它说出来的话、它做出的判断,有时候会让我们大吃一惊。在此基础之上,它们也会对人的情感进行准确计算,这就有了人工智能的算法情感。

  人工智能的算法情感

  什么是人工智能的算法情感?就是人工智能在知识库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数据的计算,来进行一种生成性的判断,从而形成情感类的产品。

  电影《泰囧》在创作过程中就使用了笑话分享网站“糗事百科”的知识库,通过对这个知识库进行数据分析,从而确定电影的目标观众大概是多大年龄的群体,他们喜欢什么类型的桥段、喜欢什么样的台词。现在,很多文艺作品都是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来实现对观众的精准投放。

  那么,这种基于大数据的判断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我把这种后果称为数据保守主义。在我的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写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我对人工智能完成的作业进行公平打分,那么得到的分数不会超过95分,但是也很难低于80分。就像人工智能写的那首诗一样,它绝对不是经典,但是也绝对不是烂作,它属于中游偏上的水平。这就是数据保守主义。

  人工智能采信数据的方式是一种算法的采信。当人工智能根据大数据来做判断时,它采信的是大多数中间分布态的数据,所以它不会给你提出一个很有创造性、很有见识性的方案,而是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和认同的方案。这种数据保守主义使得AI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显得中庸,会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但同时它会使我们的审美变得中质化、众人化、中庸化。因此,令人担忧的并非人工智能模仿人类创作,而是人类开始模仿人工智能创作。

  回到我们是否可以和人工智能谈恋爱这个话题,我认为,AI更多只是一个陪伴你的完美恋人,而不是真正的爱人。它会扮演各种各样的恋人角色和你玩爱情游戏,今天你需要它含蓄,它就是一个含蓄的人,明天你需要它发脾气,它就发脾气。要知道,它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人。而只有人才是有血有肉的,也许他/她今天发火,明天温柔,但你爱的正是这么一个真实的、有缺点的人。“AI恋人”的背后是算法和数据,而不是生命的共情。它可以成为陪伴的工具,却永远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心连接。

  总而言之,从“芯文艺”到与AI谈恋爱,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越来越认真地思考什么才是我、什么才是人。如何保持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判断,这将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命题。(本报记者 徐蓓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