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发展学术 服务社会
欢迎访问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

首页

头条新闻

守正创新建设数字文明城市

 日期:2025-04-28   来源:深圳特区报

  ■ 李凤亮 汪妍

  未来数字文明城市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创新方案,更应建立规范性的价值体系,以此引领城市文明完成其未竟的现代化使命。这种建设既要体现数字文明的创新特质,又要保持人类文明的连续性,最终形成技术解决方案与价值引领并重的发展路径。

  数字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正推动文明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作为这一进程的重要载体,城市文明的发展需顺应数字文明的价值导向,在传承优秀城市文化的同时,突破传统发展困境,实现“立”与“破”的统一。未来数字文明城市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创新方案,更应建立规范性的价值体系,以此引领城市文明完成其未竟的现代化使命。这种建设既要体现数字文明的创新特质,又要保持人类文明的连续性,最终形成技术解决方案与价值引领并重的发展路径,为城市文明开辟新的可能性。

  以人为本:数字时代城市文明的现代性重构

  城市的本质在于承载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只有将“人”置于文明演进的核心,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其促进人类福祉的价值。工业革命开启了现代城市化的进程,造就了曼彻斯特、底特律等工业城市的崛起,也呈现出典型的“现代性悖论”,一方面城市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推动人类文明的跃迁;另一方面,工具理性的泛滥导致城市异化。

  智慧城市的本质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通过技术实现更公正、宜居的城市环境。数字文明城市的建设需要回归“人本”逻辑,首先要打破工业时代形成的工具理性桎梏,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其次要重视城市功能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本质上源于人类需求的多元性;最后必须警惕资本逻辑和技术逻辑的僭越,确保城市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的真实需要。

  守正创新:城市文明的传承与革新之道

  城市在时空维度上展现出独特的融合特质。它既是历史文明的贮存器,保存着人类文化的精髓;又是现代创新的孵化场,吸纳着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这种双重属性使城市始终保持着引领文明进步的先进性。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既要守护历史积淀的文化基因,又要拥抱技术革新的时代浪潮。当前,数字技术为文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AIGC、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的表达形式和传播维度。守正创新对于数字文明城市建设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保障和延续城市文化魂脉,提炼城市精神标识,发扬城市价值共识,在自觉、自信中强化城市文化主体性。因此,由守正创新指引的数字文明城市建设,因其对城市优秀文化传统的时代转化,确证了数字文明城市生命形态的历史合法性,因其对城市优秀文化资源的创新创造,体现出了数字文明城市文化生命体的丰富性。

  融会贯通:城市数字文明的全球视野与深圳样本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数字文明城市建设呈现出“地方特性”与“全球共性”辩证统一的发展态势。联合国数据显示,2050年全球城镇人口将占68%,这一进程凸显了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暴露出全球城市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数字文化能够突破传统“时间尺度”的局限,为全球城市建立新的发展起跑线。这种技术驱动的变革,使数字文明城市建设具有更加开放的流动特质。深圳的实践表明,通过设计与科技、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城市可以迸发出新的文明活力。作为“设计之都”,深圳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经验,展现了地方特色与全球视野融合的可能性。在数字文明建设中,保持和彰显城市文化特色至关重要。这要求城市既要善于讲好本土故事,打造独特的文化形象;又要立足全球视野,关注人类共同命运。

  建设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深圳正在探索一条既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又保持城市主体性的新型发展道路。这种探索不仅将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城市智慧。

  数字文明:城市物质与精神的生态统一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复合载体,始终在物质基础与精神追求的双重维度中寻求平衡。数字时代的城市建设,更需要实现“物质化”基础与“灵妙化”内涵的生态统一,这既是破解现代性困境的关键,也是实现人城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文明演进角度看,城市既是防御、交易等物质需求的产物,也是思想交流、文化创造的精神容器。当城市将文化潜能转化为更精细的形式时,其作为文明“磁体”的吸引力就会超越单纯“容器”的功能。这种转化需要通过艺术、科学等精神生产活动来实现,使城市生活充满美的享受和人文关怀。在数字文明建设中,技术成为联通物质与精神的桥梁,在数字基建的“物质化”升级为城市运行提供坚实基础上,“灵妙化”体验更能构建虚实融合的文化场景,创造出既满足物质需求又滋养精神成长的城市韵律。

  数字文明城市应以生态理念为引领,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空间更新效能,促进文化资源共享,形成人、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模式。

  数字文明时代的城市韧性建设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正面临日益复杂的挑战。建设韧性城市,强调城市需具备在危机中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加强技术赋能,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构建智能预警和快速响应机制。

  数字文明城市的韧性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的“硬实力”,更在于文化包容、社会协同等“软实力”。这种“刚柔并济”的韧性模式,既是对传统风险应对的超越,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文明交流互鉴和文化共生共享为原则,构建城市命运共同体,是数字文明城市应对全球化风险困境的重要路径。

  全球范围内的数字文明城市建设,有必要构建互联的城市命运共同体,在城市文明交流互鉴中培育和发挥城市文明的张力作用,以达到提升城市文明韧性水平的目的。【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特别委托重点课题“城市文明典范研究”(SZ2022A005)的研究成果】

  (李凤亮: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二级教授;汪妍: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